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政治学习 > 正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6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

(节选)

杜玉波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是1998年的4.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1998年增长20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前些年,很多高校和地方政府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整合办学资源,扩大办学空间,解决了高校几代人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办学规模和条件等问题,今天看来这是对教育的历史性贡献,为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抓住机遇就会赢得未来,丧失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这是许多学校发展的启示和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其实质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中央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判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学龄人口下降,实际增长不到6个百分点。这些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公办高校本科规模保持相对稳定,10年内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从这一点来看,未来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必然放在提高质量上,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必须走在前列,必须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下面,我就立德树人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等几个方面,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这一论断把质量问题作为生命线,上升到关系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同志去年底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李克强同志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教育太重要、太根本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刘延东同志在去年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次会议下发了高教质量30“2011计划和相关配套文件,颁布了两个规划,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要重点从3个方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第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有些时候,理念比做法更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一是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现在个别高校提这个中心、提那个中心,就是不提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提这个指标、提那个指标,就是不提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不少高校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很少拿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指标来检验、来对比、来说话,这种情况的出现根子就在办学的理念上。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组织经常发布所谓的大学排行榜。我看,各高校不要特别在乎这个排行榜,更不要一味追求大学排名先后。因为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很难全面反映各个高校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实际。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二是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看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我了解到,有些地方教育部门每年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这种做法,拓展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维度,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三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什么是大学?有大学生才称之为大学。高校能否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这所大学能否办好的关键所在。我们说,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在大学工作,首先要对学生有感情,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要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应该是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追求。

四是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一位受到学生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位好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我们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处处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设计立德树人工程,也就是统筹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五个学科,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统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统筹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个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这五个统筹,从不同方面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大学生主要欠缺什么?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什么?核心在于抓住三个着力点:

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古人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蔡元培曾说,怎么样才配做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立志高远、涵养大气品格,修身求知、追求一流学问,知行合一、创造精彩事业,甘于奉献、践行责任人生。这四句话也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认为,成功的学校,高明的教师,就在于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做到这一点,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将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这样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推广。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还有一条特别重要,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这是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第三,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当前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质量保障:

一是要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中没有听过一次课。这种现象亟待改变。我们反复强调,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要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包括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基地建设(包括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二是要突出监测评估的导向作用。过去高校对搞评估批评较多,这两年有变化,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开始启动质量标准研制工作。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今年要在国标(国家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标(行业制定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校标(高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个层次上加大工作力度,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第二是改革评估制度。已经出台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改革新方案有四个特点:一是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要求高校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形式,把学校办学质量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二是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不管高校是什么类型,处在什么层次,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衡量,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考察评估的重点放在四个度上,即: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三是体现分类评估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鼓励学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争创一流。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审核评估,审核评估不分等级。四是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确保评估导向清晰、指标体系合理、评估方法科学、评估主体多元、评估过程透明。这是对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保障制度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制度安排。

三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三句话很重要。

第一句话是坚持师德为先,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已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切实制定有效政策,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风不正、学风不好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大敌,对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甚大。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出重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公布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第二句话是坚持教学为要,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工作。我们说,一个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当前,在部分高校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专职、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个别教师忙走穴忙关系忙开会。对此,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定要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以教学为责、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落到实处,体现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制度和表彰奖励各环节中。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要鲜明、制度要完善、激励要有效。要加强教学能力培养培训,教育部已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推动高校广泛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要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的三级评选表彰体系,树立典型,加强引导,使那些对学生感情真挚、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深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得到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有待遇、有成就感。

第三句话是坚持科研为基,以高水平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校科研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我们常说,教师要过科研关,就是讲要善于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科研支撑教学的长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我了解到,新西兰《教育法》明确规定,只有科研活跃的教师才能教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认为,科研促进教学,应将研究融入本科教学中,并专门制定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九项原则对教师进行培训,被称为墨尔本经验,其核心内容是:把科研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引入到课程中,在教学环节中引入科研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科研文化和科研价值观念。这对我们有很大启发。要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促进科研、教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此外,还要重视从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创新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和建立教师流转退出机制等方面推进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优化结构是战略支撑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结构是重要前提和战略支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任务概括起来说,是一个导向、三个重点。一个导向,就是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支持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三个重点,就是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

第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这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去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着眼于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进一步落实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要按照新目录新规定,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一要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滞后、知识结构陈旧等一些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生就业难,但是一些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少数热门专业办得过多过滥,但是社会紧缺人才又培养不出来。要下决心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使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大局更加协调。高校设置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而在强。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紧密围绕产业升级的方向,瞄准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面向行业企业,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引领,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支持。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注重研究区域在整个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主动加强地方急需人才的培养,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升整体水平。这里特别强调,调整学科专业既要使用加法,又要用好减法,特别要建立本科专业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部分特殊专业外,应调整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二要突出办学特色。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质量。办学特色不只是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高校只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才能开辟并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克服一些高校存在的定位不清、盲目攀高和贪多求全等倾向,切实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千校一面问题。高校要合理定位,把握住自身的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特点和学科类型,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特色,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像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背景突出的高校,一定要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走特色办学的道路。

三要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方面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实现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在本科教学工程中,教育部将重点支持一大批专业点开展综合改革,建设一大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

第二,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

当前,重点要加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高职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路子,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

二是本科教育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本科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已选择工程、法学、医学、农林等学科专业,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综合改革。各地各高校也要采取措施,确立应用型、复合型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主动适应区域发展需求,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是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面向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第三,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

当前,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要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东部发达省市要以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强市为目标,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争取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12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56%,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占到全国总数的56.4%,研究生在校生占到全国总数的45.3%。这样大的比例,决定了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就没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就难以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当前,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个计划整合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类政策措施,突出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强调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共同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三是要加强省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各省要进一步强化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省实际,合理确定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要本着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发挥资源配置、专项经费支持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理性选择发展定位,形成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信息公开、检查评估等一整套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教育部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将适当拓展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的范围,促进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协调发展。

要特别强调,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全国2132所普通本专科院校中,有地方高校2021所,约占95%2012年,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9%89.5%89%。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毫不动摇地支持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使这些学校成为服务国家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深化改革是根本出路

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这一要求,前提是坚持正确方向,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改革的政策突破和协调机制,推动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要走稳步、不停步,看准了、迈大步。教育部已经印发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并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这里,特别强调4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这是高教体制改革的核心。

一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我认为,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大批杰出人才,主要还是由我国高校自己培养的。比如,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这些年我们自己培养的,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新世纪以来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中,有12位华人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中有11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就不可能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19所高校,每年选拔一批学生进入计划培养,在选拔拔尖学生,要舍得下本钱,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每所高校都要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尊重并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选择,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

二是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去年,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我们还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卓越计划,旨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3个省市也实施了省级卓越计划或出台了支持政策。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三是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教育部将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这项改革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要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要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要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要加大支持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四是要深化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设立试点学院,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重点要在三改革、一完善即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目前,试点学院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难和政策突破问题。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4项突破性政策举措。试点学院要充分运用支持性政策,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加大力度推进综合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经验、提供示范。我们还将完善一个平台、两个机制,就是建立研讨交流平台、动态调整机制和转示范机制,进一步促进试点学院的经验交流,加强检查督导,让改革不力的退出,成效突出的转为示范。

第二,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领域,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代替高考。高考作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我们要守好这条底线。高考不是要不要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只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高考改革,我们都要鼓励支持、大胆探索、稳步推进。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重点是四改革、四推进: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努力解决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的问题,促进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努力解决评价手段不够丰富的问题,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评价手段;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努力解决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逐步建立人才选拔的立交桥;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努力解决评价过程不够透明的问题,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的公平公正。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核心任务是构建从初等教育进入中等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框架图,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桥、更宽的桥、立体的桥,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考试之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同时,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快研究制定高考改革专项方案。

今年,要继续推进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等工作。针对公众质疑的自主选拔存在掐尖小高考等问题,最近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晰试点定位、立足选拔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加强规范指导的总体要求,明确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要求试点高校建立和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的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试点高校要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合理安排试点招生专业,不是每个专业一哄而上都要自主招生;要根据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合理确定自主选拔录取规模,不超过年度招生计划的5%;要根据旨在考察学科特长基础的要求合理确定考试科目,笔试原则上只考一门、不超过两门。凡是通过统一高考能够实现考察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不同,对考生学科特长基础的要求也不同,一张卷子难以反映多所学样的不同选拔要求。要在完善面试考核方式、实行综合评价上动真格、想办法、真改革,学会命题、学会面试、学会评价,不断提高测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同时要严格操作程序,进一步加大政策公开、资格公示力度,确保公平公正。

第三,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带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核心是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为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两项规章,遴选了一批单位进行试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一是要加强章程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章程确定一所大学基本运行和管理的制度,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大学的宪法,高校各项活动都应当以章程为依据。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制定章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制定章程的还不到一半。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高校要把章程建设作为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凝练学校特色的良好契机,逐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依法治理机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将适时启动章程核准工作,引导和督促高校加快章程建设步伐。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证。高教法明确规定高校享有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经费使用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今年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当前,教育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在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职能转变,继续简政放权,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具体来说向两个方面放权:一是给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不断强化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制订指导意见,重点是让资源、权限、职能三下沉。二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正在制订《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从政府层面讲,就是要加快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手段改进管理和服务。要继续清理、减少和规范教育行政审批事项,下决心整合和减少专项,减少各类评审。从学校层面来讲,就是要完善高校自律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不断增强行使自主权的能力,确保用好权、办好学。只有将下放办学自主权与完善政府监管、高校自律、社会监督的机制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高教法第39条已对这一领导体制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基层党组织条例也有表述,这个问题不应有体制争论。这一体制是由我国国情和高校特点决定的,是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我们不用怀疑、不能动摇。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好这一体制的优势。我认为,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指挥和管理,发挥好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要特别注意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关键点。集体领导,就是不能搞个人说了算,重要事项都要上会集体讨论决定;科学决策,就是不能拍脑袋决策,决策事项要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党政合作,就是党政分工不分家,集众思、广众益、宽小过、总大纲。书记、校长要做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自觉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有这样的政治觉悟,要有这样的职业操守,要有这样的个人修炼。在党性修养方面,要有大局观念、大家风范、大气底蕴、大度潜质;在工作方法上,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说一件事、打一个点。书记、校长最好的状态是性格相容、理念相通、坦诚相待、高度信任,概括起来,就是容、通、诚、信四个字。要特别讲沟通,书记、校长两个人的沟通比什么都重要,只要经常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要特别讲团结,高校无论实行什么制,不团结就没有。体制再好,核心是人。书记、校长很团结,对学校发展带来的是福音,书记、校长不团结,对学校发展带来的是灾难。搞好一个学校,需要几届班子、几代人的努力;搞垮一个学校,一届班子,书记、校长两个人就够了。对于书记、校长来说,一要做到无私心,做事很阳光;二要做到讲大气,不计较小事;三要做到肯付出,全身心投入。两个人都要多用心想事、负责任做事。说到决策,决策者首先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必然会埋下隐患、惹来麻烦;其次要有大局意识,局部的小道理要让位于全局的大道理,坚持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情况要清楚,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做决策,糊涂的决策迟早会推倒重来,造成失误;第四,决策要果断,看准了事情要迅速出手、敢于担当,不可久议不决。做到这四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的作用,也才能干成事、干大事。说到执行力,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和能力。执行力强,主要表现为:善于把理论问题实践化,善于把复杂问题简洁化,善于把合理问题合法化。善于把理论问题实践化,就是能够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又说又做,而不是光说不做;善于把复杂问题简洁化,就是能够抓住核心点,做事情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善于把合理问题合法化,就是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运行,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依法办事。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三化也代表了执行力。

为促进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要大力倡导辩证思维。有时候要同时讲两句话,而不只讲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好字优先、好中快进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办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大楼、大师、大爱要同步提升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要讲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这些都是辩证思维,没有这种思维,在科学发展中我们就可能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甚至可能出现问题。师生利益无小事,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处理涉及师生利益诸多问题的时候,应该经常运用和谐的思维和辩证的方法:师生的根本利益,要通过抓发展来实现;师生的直接利益,要通过抓条件来满足;师生的群体利益,要通过抓统筹来协调;师生的特困利益,要通过抓帮扶来解决。

对于学校的工作,党委要从宏观和战略上来把握,把在方向上,谋在全局上,盯在大事上,主要做好出主意”“用干部”“抓稳定三件大事。一是出主意,重在谋划布局。在办学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党委要适时提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引领和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二是用干部,重在把基层单位干部选好配强。我体会,学校的发展,学院是基础;学院的发展,院长是核心、书记是关键,党政领导共同搞好院系工作,共同向学校负责。院长要从能人中选好人,书记要从好人中选能人。选任院长要尊重校长的意见,选配书记要听取院长的意见。在相当一部分学院,院长和书记条件要相当,岗位可以互换。书记和院长都应该讲政治、懂规律、有能力、肯投入,做到德才兼备、优势互补。在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基层干部特别要用敢担当的干部,干部能担事,直面问题,不怕事,不躲事,敢做先行先试的事;特别要用八成熟的干部,干部有潜力、有激情,不懈怠、不自满;特别要用有本事的干部,干部能思考,善判断,能打硬仗,关键时刻顶得上去,能够化解和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还要高度重视党员专家队伍、学生专职干部队伍和党务管理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要花大力气培养党员专家队伍,党员专家要有党员意识,要会讲党的话,会做学生工作,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发挥好表率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三是抓稳定,重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学校不稳定,是全局性不稳。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稳定是党委的硬任务和第一职责。

四是要加强学术组织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需求。当前,一些高校行政权力强势,学术权力不彰,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限和运行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要有比较成熟的学术组织和一批潜心做学问的教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要注重整合校内学术组织,扩大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制定学术规则、分配学术资源、处理学术争议等方面的权力,处理好学术委员会和职能部门的关系,研究制定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办法,真正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上课的事,多听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对教授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学校领导,是高明的领导。特别是书记、校长要和教授交朋友、交诤友,要有教授和科研团队这张王牌。

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把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的问题交给学校,让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让所有人崇尚学术、维护学术权威,核心是要解决办大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问题。校长要以学校管理工作为主,特别要当学生的校长;教授要以学术为主,特别是学生的事不能耽误。需要明确: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管理,主要是防止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而不是去必要的行政管理。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恰恰就在于大学管理的弱化。去行政化更不能动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第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为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关于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5月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启动实施的第三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专项计划。这里,着重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把握“2011计划的内涵和实质。主要有7个核心点。(1)把握推进协同创新这个主题。协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充分协同创新基础、条件和内在需求的主体间的深度融合,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与升华。(2)把握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这个根本出发点。这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重大需求不是从论文和书本中提炼出来的,要真正地来源于国家重大需求,来源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源于行业企业的重大任务。(3)把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任务。该计划不仅是个科研计划,而且是人才、学科、科研有机统一,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计划,旨在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4)把握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这个改革重点。该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项目,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必须深化科研组织模式、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资源配置办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5)把握培育组建这个工作前提。该计划不是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而是以充分挖掘现有学科优势为基础,进行培育组建协同创新实体的先期准备和积淀,形成集聚创新力量。(6)把握建立协同创新模式这个关键纽带。该计划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而是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实质性地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合作。(7)把握多元化支持方式这个实施保障。该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2011计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体。

二是要把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条件。主要有4点。(1)要有准确的协同需求。协同创新方向的选择应与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契合,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或深远影响,须有国家或行业、地方、企业等重大任务牵引。(2)要有雄厚的协同基础。协同创新体应集聚国内最优的创新力量,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在人才资源、学科支撑、科研能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保障,有效聚集社会各方的支持与投入,具备实现协同创新目标的整体实力和可行性。(3)要有有效的协同机制。协同创新的整体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各项改革制度与政策落实到位、相互衔接、协调推进,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效果。(4)要有明显的协同增效。通过协同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社会认同度高,效果证明充分、详实。总之,“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不是审方案、看思路,也不是先申请、然后再去做,而是已经扎扎实实完成了前期培育,有基础、有成效,看到前景了,才可能被认定。

高校要抓住实施“2011计划这一契机,把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与国家需求统一起来,把对外开展创新合作与对内深化体制改革统一起来,把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切实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与培育组建,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市府大道1139号(邮编:318000)    电话:0576-88660338    E-Mail:smkx@tzc.edu.cn
版权所有:2017 beat365官方最新版-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欧洲杯推荐]

关注
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